第470章 太圣皇 (第1/2页)
“我的要求也不高,没被用过的,要有内涵,最好宏大一些,能体现我的远大抱负……最好再带一个明字。”
朱雄英滔滔不绝,诉说着对年号的要求。
陈景恪一脑门的黑线,这要求还不高?你这比五彩斑斓的黑也差不到哪去了。
但朱雄英也有自己的理由:“大明从皇爷爷就确定的规矩,一人一个年号。”
“以后别人称呼我,就不是名字了,而是用年号。”
“难听了肯定不行,没内涵也不行……”
“就算我不提这些要求,确定年号的时候他们也得考虑这些吧?”
“我真正的要求其实就一个,年号里带‘明’字。”
“如果这点都办不到,他们可以回家卖殷薯去了。”
自从殷薯传入,陈景恪就经常用殷薯吐槽某些人。
比如,当官不为民做主,不如回家卖殷薯。
比如,就这能力,都不如大街上卖殷薯的。
他身边的人受他的影响,也经常用卖殷薯吐槽别人。
对于朱雄英的狡辩,陈景恪表示懒得搭理。
反正‘乙方’又不是自己,头疼也是礼部和诸位内阁学士的事情。
爱咋滴咋滴去吧。
然而,要不人家能当大官呢,能力就是不一般。
就这苛刻的条件,第二天礼部就拿出了年号,还是足足三个让朱雄英挑选。
明昭、明章、皇明。
看到最后那个‘皇明’,陈景恪不禁笑了:
“真是难为他们了,估计头发都要掉光了吧。”
朱雄英故作气愤的道:“这些人就会糊弄我,等我登基了再和他们算账。”
他也只是嘴上吐槽一下,实际上也知道下面的人不容易。
主要是,前两个确实很用心。
明昭有明智聪察之意,出自《诗经·周颂·时迈》。
【明昭有周,式序在位。载戢干戈,载櫜弓矢。我求懿德,肆于时夏,允王保之】。
大意就是,称赞周王室为天下之主英明神武,分封诸侯王统驭天下。
还盛赞周王室德行高尚,天下咸服之类的。
正好照应了大明目前推行的大分封制度,吹捧大明能开创不亚于大周的辉煌盛世。
同时也是对新皇的殷切期望。
希望朱雄英登基后,能德行兼备,带领天下重现三代之治等等。
至于明章,则更有讲究了。
东汉明章之治,是史书上排在前列的大治之世。
用这个年号,就是以这两位皇帝为榜样,称得上是目标远大了。
而且这个年号,刚好还能和朱标的年号联系起来。
朱标的年号是建章,为大明确立规章制度的意思。
至于明章……明有有彰显、发扬光大的意思。
明章用在这里,就具有了一层特殊含义,继承发扬光大父祖辈的制度。
对大明和皇家来说,这个年号都更有意义一些。
至于第三个皇明,明显是拍马屁兼凑数的不用当真。
分析过后,陈景恪心里大致有了数。
他敢肯定,群臣都希望朱雄英选明章。
东汉明章二帝的功绩,就是整顿吏治,修补完善了刘秀留下的制度漏洞等等。
说白了,这两位主要是休养生息。
群臣也希望朱雄英能这样,不要再大刀阔斧的变革了,大家跟不上步调了。
然而,陈景恪知道,朱雄英肯定不会如他们的愿。
事实也确实如他所想,了解过三个年号之后,朱雄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明昭。
“我大明要开创的是远超两汉的大事业,明章之治虽为明君典范,然我不取也。”
“明昭方才是我大明的追求。”
陈景恪笑道:“我以为你连明昭都看不上呢。怎么,不想在功业上超越周王朝?”
朱雄英却认真的说道:“以往我以为,所谓三代之治不过如此。”
“我大明现在的制度、生产力,都是远超三代的。”
“百姓的日子,也是要远远超过三代。”
“但越是了解历史发展规律,越是了解文明发展史,就越能感受到周王朝的伟大。”
“他承前启后,正式确立了华夏文明的主基调,树立了华夏的天下观,人心在周礼的影响下实现统一。”
“从此之后,不论世道如何变换,不论统一还是分裂,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。”
“我们是华夏,是一个共同的群体。”
“即便我们分裂数百年,也能再次完成一统。”
“西方曾经也诞生过很多强横一时的国家和文明,然而那些文明一旦分裂,就再也粘合不起来了。”
“……这就是周的伟大之处。”
“我们的制度、国土等等,都比周王朝要先进要庞大。”
“或许我们将要开创一个,远比周王朝更加强盛的时代。”
“但功业上的超越,并不意味着就比他们伟大。”
“因为我们有着先贤留下的基业,又有着几千年的经验可以借鉴。”
“超越前朝,是理所应当的事情。”
“超越不了,说明我们做的不合格……”
“但对华夏文明来说,周王朝的贡献是无法复制的,更别提超越了。”
“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,从某个角度来说,也不过是在重走周王朝走过的路罢了。”
“所以,我又怎么敢对‘明昭’不满,反而会觉得自己现在还配不上这个年号。”
陈景恪非常欣慰:“咱们认识这么久,今天你是最让我意外的一次。”
“我穿……出山至今,最正确的事情,就是培养出了你。”
“希望你能永远保持这份清醒和谦虚。”
朱雄英本来被自己一席话说的心潮澎湃。
看看,看看……什么叫雄主明君的气魄。
然而陈景恪一席话,却让他非常的无语,恨恨的道:
“你……真会扫兴啊。”
陈景恪大笑道:“哈哈……要说鼓励的话,也有。”
“我觉得你不用妄自菲薄,周王室的功绩虽然伟大,但伟大又不是只有一种。”
“我们可以在别的地方,做出同样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的伟大功业。”
朱雄英高兴的道:“你知道前路怎么走了?”
陈景恪笑道:“你糊涂了,我们不是已经在路上了吗。”
朱雄英一愣,然后郑重的道:“是的,我们已经在路上了。”
没有人知道前方是什么样子的,我们能做的就是砥砺前行。
然后将一切交给历史去评价。
最后回顾一生,能做到无愧于心就足够了。
当年周公代掌天下制定礼法的时候,想必也是抱着这般的心态吧。
之后朱雄英拿着这三个年号,象征性的去征求了老朱、马娘娘和朱标的意见。
他们三个不约而同的将‘皇明’给划掉了。
然后告诉朱雄英,剩下两个随你心意吧。
朱雄英就将自己的选择告诉了他们。
对此三人并不觉得意外,这小子可从来都不是墨守成规的人。
他要是选明章,那才有问题。
不过对明昭这个年号,以及朱雄英的志向,他们还是很满意的。
基础已经打好,大明必将在他手上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。
如此才能对得起陈景恪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:
千年未有之大变局。
晚上回到东宫,朱雄英就拿出这三个年号,非要让徐妙锦猜他选的是哪个:
“你要是猜中了,今晚我服侍你。要是猜不中,今晚你服侍我。”
徐妙锦:“……”
不过她分析了一番之后,还是很确定的将明昭圈了出来。
这让朱雄英非常开心,什么叫夫妻一心,这就是了。
钦天监那边也很快给出了吉日,腊月二十一日,并且明确表示这是本月唯一的黄道吉日。
于是,皇位更替就被确定在了这一天。
朝野上下开始为此做准备。
布置宫殿、邀请观礼人员名单、大赦天下之类的,这些事情就略过不提了。
不过比起朱标继位那一次,是没法比的。
这也正常。
朱标登基那次光筹备都用了好久,有充足的时间策划布置,能多隆重就有多隆重。
朱雄英这次,总共就只剩下九天时间,可谓是非常仓促了。
这倒也符合朱雄英的意思:“没必要大操大办,太繁琐了累。”
“下旨给各边军统帅和封疆大吏,上一封贺表就可以了,人不用来。”
“严禁献贺礼,我不缺他们那点东西。”
他这样表态,自然是皆大欢喜的。
群臣更是非常赞赏,皇帝不喜奢华,这是好事啊。
在此期间,也有一个小插曲。
朱元璋给嫡长孙取了个正式的名字,朱文基。
用朱元璋的话来说就是:“这个‘基’字咱可是留了好些年了,一直都没舍得给别的孩子用,就等着这小子呢。”
为何?
基有基业之意,就是希望这小子能继承守护大明基业。
而且老朱为何要在这个节骨眼上,提前给嫡长孙取名字?
这都是有深意的。
朱雄英登基后,肯定要册封皇后皇太子的。
皇太子人选总不能连个名字都没有吧?
现在取名字,就是为了给后续册立做准备。
但凡看明白这一点的,无不感叹这嫡长孙的地位,真的是稳如泰山啊。
然后纷纷去徐家和陈家送礼。
老朱也没有厚此薄彼,给朱文基取名字的同时,还没忘了给团团圆圆取名。
马娘娘则认为,这么大的事儿不能将孩子的祖父祖母给忘了。
于是把陈远和冯氏也叫过来,大家一起闲聊,顺便把孩子的名字给取了。
至于陈景恪和福清……这俩谁啊,边玩去。
陈远说出了自己的想法:“准备从草药里选取两个寓意不错的,为孩子命名。”
这倒也符合他们家的家学,老朱和马娘娘也觉得不错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