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02章 气运 (第1/2页)
陈景恪前往乾清宫的半路,恰好遇到朱标。
朱标笑着说道:“我猜这会儿你也该回来了,事情还顺利吧?”
陈景恪见过礼之后说道:“还好,佛道两家刚被陛下敲打过,不敢忤逆朝廷的意思。”
“不过想让他们听话,还要持续跟进才行。”
朱标颔首道:“第一步走好就行,谅他们也不敢阳奉阴违。”
说话间就来到了乾清宫,朱元璋和朱雄英俩人正在下围棋。
很明显老朱下不过了,正愁眉苦脸的。
见他们两个进来,眼睛一转,把手里的棋子往棋盘上一扔:
“正事来了,不下了不下了。”
朱雄英气道:“皇爷爷,您耍赖。”
朱元璋乐呵呵的道:“这叫战术懂不懂,你小孩子要学的还多着呢。”
朱标无奈摇头,这老爷子现在越来越没正行了。
陈景恪也心下莞尔,老朱现在是真的提前进入养老生活了。
笑过之后,老朱叹道:“不行了,咱老了。”
“当年咱下棋可是一把好手,连刘伯温和李善长都下不过咱。”
“现在咱连雄英都下不赢了。”
朱标连忙安慰道:“爹您身子骨还硬朗着呢,不过是让着雄英罢了……”
陈景恪却笑着说道:“陛下您还真说对了,棋艺确实和年龄有关。”
“技艺最高的年龄段,就是十几岁二十岁左右。”
“年龄再小还在学习阶段,心智也不成熟。”
“年龄再大会被其他事情分心,且精力也不如年轻人,也很难下的过小年轻。”
“别说是现在的您,就算三十岁的您过来,也不一定能下的赢太孙,这就是年龄优势。”
朱元璋大笑道:“看看,这才是正理,咱都六十多了,下不过雄英不是很正常吗。”
“非战之罪,非战之罪啊。”
看着如此豁达的父亲,朱标也不再说什么。
朱雄英这会儿也笑着打趣道:“那下次下棋,我让您两个子。”
“不是瞧不上您的棋艺,是让给您的年龄的。”
朱元璋脸一拉道:“臭小子,说什么胡话呢,谁要你让子。”
“你要真孝顺,就应该偷偷的下错,让咱赢才对。”
朱雄英:“……”
众人大笑不已。
又闲聊了几句,朱元璋才问道:“事情还顺利吧?”
陈景恪说道:“假您的虎威,事情非常的顺利,他们连讨价还价都不敢,全盘接受了新规。”
朱元璋得意的道:“哼,算他们识相,来给咱说说具体过程。”
陈景恪就将大致的过程讲了一下。
前边朱元璋都还很正常,等听到‘没有佛道夏商周两汉国祚都很长,有了佛道却难有三百年王朝’的时候。
他的脸色就变得凝重起来。
等陈景恪讲完,他才开口问道:“景恪,你给咱说说,到底是不是佛道两教在窃取国家的气运?”
朱标也露出询问的目光,显然他也产生了疑惑。
朱雄英则不以为然:“皇爷爷,气运之说虚无缥缈,您怎么还当真了。”
朱元璋说道:“虽然虚无缥缈,可也没人能证明它不存在。宁可信其有,不可信其无啊。”
朱雄英撇撇嘴,不再说什么。
陈景恪心道果然,从一开始他就知道,这番话传到外面会引起怀疑。
气运之说在华夏可以说是深入人心。
没有办法证明它存在,可也没人能证伪啊。
万一有呢。
宁可信其有,不可信其无。
不只是古代人相信,即便是到了二十一世纪,相信鬼神气运之说的依然大把存在。
比如某富豪把妻子骨灰镇压起来。
比如某地上演的闹剧立马双龟。
相关案例不胜枚举。
所以,朱元璋和朱标对此事如此重视,就显得很正常了。
更何况,事情确实很巧合。
没有佛道以前的王朝都很长寿,有了他们之后王朝都比较短命。
换成谁,都会怀疑。
这也是佛道两教,听到这个理论之后,面色大变的原因。
因为这是真的在要他们的命。
而陈景恪明知道这个理论很危险,却还要抛出来,自然是故意为之。
佛道两教被驯化的太久,已经失去了野性,想要驱动他们很难。
而这個气运理论,就是悬顶之剑。
逼迫着他们向统治者证明自己还有用。
但过犹不及,这把剑是用来吓唬佛道两教的,可不能真把他们弄死了。
必须要打消朱元璋和朱标的怀疑。
在抛出这个理论之前,陈景恪就已经想好了答案。
此时听到朱元璋的提问,他就说道:
“陛下,秦朝之后的朝代短命,不能说和佛道没关系,但关系不大。”
朱元璋不禁愣了一下,他确实有所怀疑,但内心里并不是很相信。
没想到竟然得到了这样的回答。
朱标也非常惊讶,什么情况?不是用来吓唬佛道两教的吗?
朱雄英才是最不敢置信的,你不是最反对这种迷信之说的吗?今天怎么一反常态了?
陈景恪解释道:“咱们先来说一下,为何夏商周国祚绵长,秦之后难有三百年王朝。”
“三代时期阶级高度固化,这一点之前咱们说过,我就不多赘述了。”
“但是,阶级固化只是次要原因,真正的原因是分封。”
“中央的权力被分给了一个个诸侯王,但这也意味着责任和矛盾也下移了。”
“百姓不需要向天子效忠,只要效忠国君就可以了。”
“同样的,天子也没有救济这些藩属国百姓的义务。”
“没有相应的权利,自然也就没有相应的义务。”
“比如甲国出了问题,那就是甲国自己的事情,和别的国家没有关系。”
“甲国遭了灾百姓就算饿死,也不会去祸乱别的国家。”
“他们敢去,别国的百姓也不会接纳他们,更大的可能是用刀枪将他们全部杀死。”
“如果甲国没有办法度过劫难,只有灭亡一条路。”
“事实上,虽然夏商周的国祚都很长,可下面的藩属国并非如此。”
“周朝建立分封了八百诸侯国,到了春秋时期就只剩下几十个了,那七百多个全都亡于各种矛盾。”
朱元璋和朱标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,好像还真是如此。
大家只看到了夏商周国祚绵长,又有谁去关注那些诸侯国了?
朱雄英则已经拿出笔,开始做笔记了。
话题讲到这里,陈景恪决定扩散一下,多讲一些别的:
“虽然史书没有记载这些小诸侯国是怎么灭亡的。”
“但原因不外乎这么几个,被周边国家武力兼并,天灾人祸无法化解自我崩溃等等。”
“还有一个原因,就是主动并入别的国家。”
“比如甲国遭了灾,全国都要饿死了,国君只能去别国借粮。”
“能借的来最好,借不来怎么办?”
“只能举国加入不缺粮食的乙国,国君成为乙国的贵族。”
“乙国既然接纳了甲国,那自然要出钱粮救济灾民。”
“这种事情在战国末期其实也发生过一次。”
朱元璋疑惑的道:“战国末期?是哪个国家,为何我从未听说过。”
陈景恪说道:“您肯定听说过,就是赵国。”
朱元璋惊讶的道:“赵国不是被王翦率军攻灭的吗?”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