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2章 老粗难治国,亲子欲篡位! (第2/2页)
李嗣源驳回了宰相的奏议,只命李从珂赋闲在家。
后来,禁军将领李行德、张俭向李嗣源弹劾安重诲私募士卒,整械备装,图谋不轨。
李嗣源非常担心军人掌权,因此,他竟然以诬告之罪将李行德、张俭等诛杀和灭族!
但从此之后,李嗣源对安重诲起了猜忌之心,因此,李嗣源命范延光同任枢密使,以分散安重诲的权力。
长兴二年(931年),安重诲被解除枢密使职务,外放为河中节度使,随即又以太子太师之职致仕。
后来,李嗣源又怀疑安重诲有异志,任命李从璋为河中节度使,让他监督安重诲,并让步军指挥使药彦稠率军前往河中。
李从璋到达河中后,他率甲士包围安重诲的府邸,用铁挝击杀安重诲夫妇。
随后,李嗣源又下诏为安重诲定罪。
安重诲事件让李嗣源对大唐朝廷命运进行了深刻思考,最终他认为,朝廷的颠覆力量来至于藩镇,以及那些掌握重兵的节度使,因此他默默地展开了他削藩计划。
长兴四年(933年),李嗣源欲用“换镇”的方式兼并夏州定难军(治今陕西靖边),结果遭到定难留后李彝超的抵制。
于是,李嗣源马上调兵攻打夏州,但劳师远征的唐军对叛军却久攻不下,最后李嗣源只得妥协,授李彝超为定难节度使。
当时,朝廷久不用兵,一朝出兵却又无功而返,军中流言四起。
为了平息流言,李嗣源竟然下令赏赐那些无功而返的士卒,由于没有正当的理由,士卒从此更加骄纵,同时这种做法也导致了整个唐军系统的军心动荡!
李嗣源即位时,长子李从璟已被元行钦杀害,因此 他封次子李从荣为秦王,并任命为河南尹、判六军诸卫事。
当时,李从荣已是事实上的嫡长子,并掌管京师政务,又握有兵权,且能与宰相分庭抗礼,种种迹象皆表明李嗣源有以其为继承人的打算。
但当太仆少卿何泽上书请立李从荣为皇太子时,李嗣源却很不高兴的道:“群臣请立太子,看来我应当回河东养老了。”
最终,李从荣只被拜为天下兵马大元帅,未能成为储君。
这件事让李从荣极为不安,担心自己不能继承皇位。
长兴四年(933年)十一月,李嗣源病重。
李从荣入宫探视,见李嗣源已不能抬头,出宫时又听到宫中哭声不绝!
李从荣误以为李嗣源已经去世,次日李从荣便称病不复入朝,在府中与亲信谋议夺位之事!
同年同月二十日,经过周密策划之后,李从荣率牙兵千人列阵于天津桥,准备以武力入居兴圣宫。
事发后,枢密使冯赟、朱弘昭与宣徽使孟汉琼向李嗣源禀报李从荣谋反,并关闭皇城端门,命李重吉率所部控鹤禁军把守宫门。
侍卫指挥使康义诚本是李从荣事先约定的内应,这时也被阻在宫中,难以接应李从荣。
孟汉琼召来马军都指挥使朱洪实,让他率五百骑兵攻击李从荣。
经过激烈的战斗后,叛军战败,李从荣逃回府邸,他被皇城使安从益追上斩杀。
李嗣源因此事变而悲骇莫名,病情加剧!
随后,李嗣源追废李从荣为庶人,并从邺都召回宋王李从厚。
同年同月二十六日,李嗣源驾崩于大内雍和殿,终年六十七岁。
李从厚赶到洛阳后,他为李嗣源发丧,并于柩前即位。
清泰元年(934年)四月,李嗣源被谥为圣德和武钦孝皇帝,庙号明宗,葬于徽陵。
此时李从厚正好20岁,他小字菩萨奴,太原府晋阳县(今山西省太原市)人,他是李嗣源第三子,生母为昭懿皇后夏氏。
李从厚自幼便深得李嗣源的宠爱,历任河南尹、宣武节度使、河东节度使、成德节度使、天雄节度使等职,加授中书令(宰相)荣衔,被封为宋王。
同年同月二十八日,李从厚开始在朝廷中兴殿处理政务,并召翰林学士为他讲读《贞观政要》和《太宗实录》。
李从厚有励精图治之心,但他确实不懂治国之道,而且他处事优柔寡断,他对人性缺少基本的认识,他不能识他人的善恶、真假和利害!
李从厚当朝后,朝廷大臣朱弘昭、冯赟自恃有拥立之功,专擅朝政,将李从厚的亲信都排挤出朝廷,又将禁军指挥使安彦威、张从宾外调为节度使,借机掌控了禁军兵权。
但是,李从厚虽然不悦,但他却无可奈何,毫无作为。
李从厚当权的危机从一开始就埋下了,一旦时机成熟,这个危机就会猛烈爆发!
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