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七章 君不君,臣不臣,天下大乱 (第2/2页)
“从晋文公去世,到三家分晋不到百年,不过五代,晋国就没了。”
“礼乐征伐,自大夫出,五世希不失矣;”
朱翊钧点了点头,这大夫不是士大夫的意思,而是奉食邑的晋国诸侯,或者说是先秦春秋时候的世家,更为恰当。
“鲁庄公死后,三桓专鲁,季孙氏、孟孙氏、叔孙氏,三家掌管了鲁国的礼乐征伐,后来季孙氏的家臣南蒯和阳虎、叔孙氏的家臣竖牛,孟孙氏的家臣公敛处父等等,相继在三家专权,囚逐其主,曾与齐国争霸的鲁国,被楚国所灭。”
“陪臣执国命,三世希不失矣。”
陪臣,才是后世所说的士大夫、读书人,或者说大臣,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,张居正还能举出好多个例子来,比如秦二世而亡,赵高、李斯矫诏立了秦二世,秦二世把大秦朝给折腾亡了。
“天下有道,礼乐征伐自天子出,夫子言此,盖伤之也。然则,人君威福之权,岂可使一日不在朝廷之上哉?”张居正又回到了最开始的地方,回文,紧扣主题。
礼乐征伐,人君御世之大柄,就该天子决定,而不是诸侯、不是世家、不是臣子。
能且只能是天子。
孔子说这句话是伤感天下礼乐崩坏,人君威福之权,不能一日不在朝廷之上,否则就是君不尊臣不卑,体统大乱无紊,君弱臣强,下陵上替,诸侯僭越天子,大夫僭越诸侯,家臣僭越大夫,就变成了常态。
朱翊钧思考了片刻,发现倭国就是这样,倭国的政治体系,讲究的就是一个以下克上,层层架空,幕府架空天皇,管领架空幕府,大名架空管领,乱成一团。
张居正应当是真的很希望小皇帝能够成才。
“元辅先生,朕有惑。”朱翊钧正襟危坐看着张居正说道。
张居正一听朕有惑这三个字,立刻就全神贯注了起来,他看向了漏刻,松了口气,俯首说道:“陛下,时辰快到了,贪多嚼不烂。”
朱翊钧笑着说道:“礼乐征伐自天子出,朕是天子,加一刻钟无碍。”
“臣领旨。”张居正无奈,陛下这完全就是现学现卖,皇帝要加钟,张居正刚讲了人君威福之权,岂可使一日不在朝廷之上哉?
陛下就已经活学活用了起来。
“宣府、大同,可否视为礼乐征伐,自诸侯出?”朱翊钧看着张居正问出了自己的想问的问题。
这句话真的展开了说,应当是,宣府大同在十数年的彼此征伐之后,是否形成了一个以特权经济为根本利益、以同乡、姻亲为关系枢纽,紧密团结在一起,等同于诸侯的政治小集体,更确切地说,现在的宣府大同,是不是已经具备了唐中晚期,藩镇的所有特征。
朱翊钧话没说的那么明白,但是他相信张居正听得懂。
张居正硬着头皮说道:“族党排异,不胜不止,边方治乱,皆循族党之令,可视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。”
“族党因何成事?”朱翊钧再问。
张居正看着小皇帝略显纯真的眼神,真的想摆摆手让陛下别问了,别问了。
但是陛下有疑惑,他这个帝师就必须要回答。
他思虑了许久说道:“盖因国不富、兵不强,国不富不能犒赏,甚至不能让军卒吃饱饭打仗,就只能依仗地方供应,不能庆赏;兵不强,则不能战而胜之,不能禁暴胜悍,就不能威罚。”
“庆赏威罚皆不成行,贤者不得进,不肖者得进而不退,万物不得宜,事变不得应,上不得天时,下不得地利,中不得人和,故此,法理之外,诸侯患成。”
张居正还有些例子,没拿出来说,比如当初的唐明皇时候,安史之乱,大唐藩镇割据的成因,大抵可以归因为安史之乱后,国不富,兵不强。
朱翊钧了然,已然明白了族党做大的根由,也明白了王崇古敢在廷议上,讲出那等不臣之言的底气。
礼乐征伐自诸侯出。
朱翊钧感慨的说道:“礼乐征伐、威福赏罚的权柄,不在朝廷,而在地方,就是失道。”
“国家的礼乐征伐、施政的赏罚、当以忠于国家忠于大义为前提,以事实论是非功过。”
“在君王,则知行合一,言行一致,遵从内心,既然说了就一定要做,既然做了一定要有结果,若是臣子言行无践履之实,就是不信不实,言行不忠于自己内心,就是不忠不信不孝,这不是臣子该有的德行。”
“君不君,臣不臣,天下大乱。”
朱翊钧在纸上用铅笔唰唰的写着一行字,为今天的讲筵,做了总结。